Feb 8
  没钱的吃热量;有钱的吃营养;钱多的吃胆量。

  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大家都很穷,一直到七十年代末,能填饱肚皮就是一家子最主要的目标。食物只要能能提供维持生命所需的热量就行,现在受贬斥的高热量食品在那个时候是好东西。
  改革后一部分人先稍微富裕起来,经过了几十年的忍饥挨饿现在终于可以放开嘴巴了,象肉蛋奶这类被认为是高营养的东西统统塞进肚皮。导致的结果就是八十年代我国自行生产了第一批小胖墩。
  现在无论从思想还是经济能力来说都是一个繁花似锦的年代,很多人只吃想吃的、很难吃到的、或者人类以前不吃的。也许是为了满足口舌以外的欲望,于是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出现在餐桌上,它们无论是从营养角度还是价值规律来分析,其结果都是毫无规律可言。
  以上只是按中国国情的时间大体分类,其中还牵扯到一点受教育状况因素。其实这三种人群在多数地域和时代都是同时存在的,只不过其比例不同而已。

  最后应该加一句褒义的,叫做“快乐的吃随想”,有的人只跟着感觉走,听从于口味的安排,从不担心营养失调等问题,这种人往往认为有比吃更重要的事情。
Tags:
分页: 1/1 第一页 1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