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 24
  无意中看到一个人民币发展史的帖子,勾起一些思绪。

  前两套是我从来没有见过,更不说摸过的,对于那个年代我无法把握。对于那个年代,不论读过多少书籍,看过多少电影,听过多少故事,因为她所牵扯的细节太多,牵扯的系统太多,因为没有经历,我们永远无法把握。特别是随时代而生,注定要随时代而逝的东西,它让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们思绪万千,而年轻的一代则无动于衷。跨越两个时代的人是可悲的,他们要背负太多的回忆,无论多么美好的回忆,到头来都会转化成一种凄凉。当突然想要倾诉的时候,才发现身边没有一个可以理解自己的人……

  第三套人民币是伴我长大的,每看到一张小面额的纸币,就会联想到可以买什么样的零食。但这种事我从来没干过。小学的时候接受纯正的共产主义教育,一直到高中从来没有过正规零花钱,任何一张纸币都不可能是我的私有财产,换言之,我是极端纯洁无瑕的长大的。打开自家抽屉,看到一张大团结都会有罪恶感。我不可能问母亲要钱去买零食和玩具,每次我说想要一个老谁家的小谁的什么东东,母亲就说:人家是独生子女!于是我就特别敌视姐姐的存在,同时深深的羡慕那些独苗。不过每隔个把月左右,父亲从厂子回来的路上会买一斤我最喜欢的蜜食,每到下班的点,我都会在露台上留意父亲的自行车前把上有没有挂着小纸包。夕阳给父亲逆光的身影和小纸包镀上了一层金边,在我幸福的冲上去的时候,到现在我也承认,那是父亲的形象在我眼中最光辉、最有父亲大人的威严的时刻。后来姐姐抓住了我的这个蜜食情结,在她工作了经济独立后,隔三差五的买给我吃,换来了我的死心塌地。

  第四套普及的时候,我离开家乡求学,经济半独立,每学期有家里给的一千元生活费(其实是花多少给多少,但是我太过日子了,一开始就花那么点!)。由于长期没有理财经验造成对货币又爱又怕的心理,到了二年级我才有勇气第一次买了非常规食品:煎饼果子;大家拼命的往画纸上挤水粉的时候,我却在把水粉当作水彩来用……这些都造成了一些很坏的结果,往事不堪回首啊!

  其实这篇文章只想说旧版人民币的两个自然来源:小时候父亲发工资后会把崭新的毛票给我保管,缺钱的时候再管我要。我很少有机会自行花掉它们,买玩具回来是要挨打的,而以我的觉悟是绝对不会做出买零食在外面偷偷吃掉这种事情的。从小养成了做什么都要请示的习惯,即使是现在回家,开灯开电扇开冰箱门掏冰棍都要请示过母亲大人后方才行动。有时候去朋友家会被人认为怪怪的。这样我就有了一大把毛票,逐渐的剔除那些号码不连的和连的少的。把它们精心的保藏,直到有一天自己突然长大,它们也就永远被遗忘在角落里了。这是第一个来源:孩子特意的珍藏。
  第二个来源是老人。某次年初全家去走亲戚,一位祖母级老太太看到天真可爱的外甥,忙颤巍巍的回房,从荷包里取了两张崭新的五块钱出来。虽说这数目实在少的可怜,但我和姐姐马上看出来竟然是第三套人民币!于是不顾母亲的阻拦赶紧收下。这种情况很普遍,老人的衣食住行都由子女负责,但是为了表示孝心子女们仍然每月给一点,老太太是从来不花的,于是很多珍贵的东西得以延续下来。这就是第二个来源:老人无意的保存。

  按照本文逻辑的发展,现在是第五套人民币流通的时候,我应该腰缠万贯了,很可惜,贫穷依然是我最忠诚的朋友。

  很庆幸我没有养成吝啬的毛病,虽然平时喜欢蹭饭玩,但看到好东西的时候总是先想买了送谁。我祈祷到了第六套流通的时候我成为一个富裕的人,能用不同的视角看待人民币。
Tags:
分页: 1/1 第一页 1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