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
28
我们的校园是新的,因此整体环境经过了精心的设计。也就是说,总平面很好看,因为在大型工程的竞标中它的份量很重。好看的一般不好用,总平面的好看是从卫星角度,要有一些几何或者自然的形在里面,讲究构图;但建筑之间的地面不单是用来看的,还要来走的;也不但要散步,还要赶路的。因此类似图书馆两翼延伸出去很远的草坪就跟某些上述情况发生冲突。
仅被路牙石围起的草坪是没有任何反抗能力的,开始的时候道德约束还起作用,但也许某些紧急的情况下,某位同学就不得不稍微内疚一下来节省五分之四的路程。已有的脚印会削弱后来者破坏规则时的罪恶感,于是,就像鲁迅先生说过的,“……也便有了路。”当破坏者越来越多,超过一半人数的时候,事情很快就发生奇妙的变化,从开始的犹豫要不要践踏草坪到后来的犹豫要不要正常绕路。就像在目前的中国,面对两侧无车的红灯还站在原地的人会被侧目。更可悲的是这些高尚的人只能维持自身不被同化,他们由于太过稀缺而无法对社会公德产生有效影响。
第一批卫兵出现了,它们是怪异的细竹竿和横绑的红布条,只比脚踝略高。但有些人会以一种优雅的姿态迈过它们,继续走自己的路。继而丑陋的竹片和铁丝以更高的高度堵住缺口的时候,没有人因为省路而让自己动作不雅了。但它们破坏了环境,每天都在嘲讽经过的人。
终于,校方作出让步,人走出来的路变成了漂亮的石板路。它们出现在很多地方,一足长,接近一米宽的光滑石板,像铁路枕木一样间隔着埋进土里,每一块石板各往左往右出来一足宽,构成一种参差的美。这在总平面上无疑是好看的,但是又不好用。
首先这是种园林景区的做法,那里不会出现下课后的密集人流,石板的宽度勉强供两个人擦肩而过,而在大课间换教室的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很少一个人走的。于是他们不断的和朋友一会并肩,一会前后,在石板路上来下去,走了50米后,可能给60个人让了路,还有80个给他让路的。另外一个不会随时间和人流发生改变的就是石板的间距。基本上,它们是按照一个刚吃过晚饭的幸福小女生戴着耳机旁若无人的边走边低头发手机短信的那种步幅来排列的。因此对正常人来说,这种步幅就相当难受了。对于本人180的身高来说,加把劲可以每次跨两格,但在不跑动的前提下我全力迈步只能完成99%。这样迈到50步就需要重新调整了。另一种办法是左腿一格右腿两格这样走,比较轻松,走一段再换左二右一。就是姿势不雅,另外如果最后没协调平均让左腿多走了,总觉得欠右腿些什么似的。总之每次经过的时候总要埋怨几句设计的问题,这些路每天有数万人次经过,不知设计师背地里被诅咒了多少回。
于是石板两侧的空间被继续开发,没多久这路被拓宽为四人道了。还是踩在松软平整的土壤上感觉舒服,这也是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要啊。不过下雨的时候,一家人就只能在石板上闪转腾挪接着练梅花桩了。
就在设计师被诅咒到大约两千万次的时候,石板的位置经过重新调整,它们终于彼此躺在了符合正常步伐的距离上。虽然因为破坏了原来土壤的形状而显得有些狼藉,但在没有践踏的威胁下,草和蚯蚓会很快把这里修补。我们现在舒服的迈步走在石板路上,用不了多久就会忘记过去一切所有可笑的痛苦,就好像一开始我们就是这样自信的迈步,就好像从出生我们就看彩色电视长大。
仅被路牙石围起的草坪是没有任何反抗能力的,开始的时候道德约束还起作用,但也许某些紧急的情况下,某位同学就不得不稍微内疚一下来节省五分之四的路程。已有的脚印会削弱后来者破坏规则时的罪恶感,于是,就像鲁迅先生说过的,“……也便有了路。”当破坏者越来越多,超过一半人数的时候,事情很快就发生奇妙的变化,从开始的犹豫要不要践踏草坪到后来的犹豫要不要正常绕路。就像在目前的中国,面对两侧无车的红灯还站在原地的人会被侧目。更可悲的是这些高尚的人只能维持自身不被同化,他们由于太过稀缺而无法对社会公德产生有效影响。
第一批卫兵出现了,它们是怪异的细竹竿和横绑的红布条,只比脚踝略高。但有些人会以一种优雅的姿态迈过它们,继续走自己的路。继而丑陋的竹片和铁丝以更高的高度堵住缺口的时候,没有人因为省路而让自己动作不雅了。但它们破坏了环境,每天都在嘲讽经过的人。
终于,校方作出让步,人走出来的路变成了漂亮的石板路。它们出现在很多地方,一足长,接近一米宽的光滑石板,像铁路枕木一样间隔着埋进土里,每一块石板各往左往右出来一足宽,构成一种参差的美。这在总平面上无疑是好看的,但是又不好用。
首先这是种园林景区的做法,那里不会出现下课后的密集人流,石板的宽度勉强供两个人擦肩而过,而在大课间换教室的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很少一个人走的。于是他们不断的和朋友一会并肩,一会前后,在石板路上来下去,走了50米后,可能给60个人让了路,还有80个给他让路的。另外一个不会随时间和人流发生改变的就是石板的间距。基本上,它们是按照一个刚吃过晚饭的幸福小女生戴着耳机旁若无人的边走边低头发手机短信的那种步幅来排列的。因此对正常人来说,这种步幅就相当难受了。对于本人180的身高来说,加把劲可以每次跨两格,但在不跑动的前提下我全力迈步只能完成99%。这样迈到50步就需要重新调整了。另一种办法是左腿一格右腿两格这样走,比较轻松,走一段再换左二右一。就是姿势不雅,另外如果最后没协调平均让左腿多走了,总觉得欠右腿些什么似的。总之每次经过的时候总要埋怨几句设计的问题,这些路每天有数万人次经过,不知设计师背地里被诅咒了多少回。
于是石板两侧的空间被继续开发,没多久这路被拓宽为四人道了。还是踩在松软平整的土壤上感觉舒服,这也是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要啊。不过下雨的时候,一家人就只能在石板上闪转腾挪接着练梅花桩了。
就在设计师被诅咒到大约两千万次的时候,石板的位置经过重新调整,它们终于彼此躺在了符合正常步伐的距离上。虽然因为破坏了原来土壤的形状而显得有些狼藉,但在没有践踏的威胁下,草和蚯蚓会很快把这里修补。我们现在舒服的迈步走在石板路上,用不了多久就会忘记过去一切所有可笑的痛苦,就好像一开始我们就是这样自信的迈步,就好像从出生我们就看彩色电视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