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
1
针对建筑学专业,低年级学生对于“空间”和“尺度”的概念非常模糊,传统的课堂教授只是讲解一些数据,难以形成直观的感受,于是在方案过程中他们频繁咨询关于各种开间尺寸下限的数据,并对一些规定感到迷惑。很多情况下设计者都是靠自己的想象来进行尺度设计的,实际情况也许并非如此。
有条件的学校(至少有独立的建筑系馆)可以开辟一间空间感受实验室。关于形式,我认为最好能够截取两层普通双廊式教学楼的尽端两个教室。这样可以获得一个至少为16米×15米×7米的大空间。这样可以对原有建筑进行简单改造,同时离所有的固定教室都近(独立实验室流线较长,使用不方便,但可容纳更多内容)。
这个实验室将包括:
一个简单的升降台。可以推敲室内空间做高差处理时不同高度上的人的交互性;
各种可以移动的轻质隔墙,配合几个规格的小型隔板可以拼接任意尺寸的小尺度空间。比如感受走廊净宽对通行的影响、各种视线遮挡实验;
常见室内器具模型(包括洁具、灯具),悬挂家具可以通过隔墙上的预留螺栓孔矩阵来进行自由定位。配合上一条可以让学生理解很多图纸能够表达的地方实际是无法使用的;
两个方向的尺寸可以通过螺旋钮调整的各种方体(Box)。不同的座椅高度带来不同的身体感受;
实验室一角提供一个可升降的顶棚,作为一个房间的6个面就已经满足4个了。此时配合轻质隔墙可以感受小空间的面宽、进深、净高三个尺寸的关系;
参数化的楼梯。这个在制作工艺上可能比较复杂,即尽可能多的实现软件中虚拟楼梯的变化能力,如坡度、宽度、踏步尺寸等。一个参数化的螺旋楼梯就更复杂,但学生最容易误解的也是螺旋楼梯;
铅垂方向的投影仪。感受地面铺砖尺寸或是形式变化时,动手制作效率太低,可以用贴图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上;
背景投影仪。用半透明幕布充当另一面墙,在其背面投射环境(也可以是动画),减少手工工作量。如果采用正面投射,使用者或模特靠近幕布时会造成遮挡;
消耗品。有些实验,比如封闭空间的光效,学生可能需要在轻质隔墙上挖洞,还有很多特殊构件的制备。
共享空间(伯特曼空间)。在二层的高度提供一个简单的挑台,同时也方便集体讲解之用(元旦晚会还可以表演《罗密欧与朱丽叶》)。
……
实验室管理员。硕士以上学历,熟练操作各种平面图形软件、三维建模软件和动画后期软件,周末不休息,坐班。
综上,很多问题教师解释半天也无法感动学生的,让他去那里站一站就马上明白了。既然有这么大一个房间,那就顺便放点别的东西。目前认为最重要的是:模型。
比如把系馆建筑做成1:10的模型,到处开剖面,把构造上要掌握的所有节点都展示出来,特别是电梯井,可以配合电动机演示工作原理。还有防火疏散演习,防火分区和自动喷淋是如何控制的(这个可能系馆模型里没有)。
接下来的想法已经不现实了,经过考虑决定不新开文章,在这里一并讲完。是刚才的模型的一种深入,不过如果真的实现,它的造价将不低于整幢建筑的造价。
为了直观感受“流线”以及“疏散”这两个概念,把上文提到的现实建筑模型同计算机的虚拟世界联系起来,在计算机中建立一个同所陈列的模型一样的模型(当然还包括现实模型中为展示剖面部分而缺失的部分),同时建立具有人工智能的虚拟生命体(参见《人工鱼》,涂晓媛,清华大学出版社),该虚拟生命体将具有程序设定的与行为实验有关的应激性和自激性,同时占有一定的三维空间。如累积便意、累积困意、累积饥饿感,容忍的社交距离、求生本能,累积体力衰竭,累积恐惧对判断力的影响等,通过随机的小幅波动来制造相对真实和自然的人群。
第一个典型事件:下课。
假设有8个班同时在系馆上课,计算机将输入250人左右的生命体,下课后的主要事件是去厕所,为了体现流线,我能想到的办法就是把地板和墙壁全部用液晶显示器来做,学生用代号来表示。比如我们看到126号同时显示在墙壁和地板上,这两个座标可以锁定他的空间位置。因为计算机是以生命体的真实三维尺寸来理解的,因此各个ID之间无法叠加,将影响到他们在走廊中的相互避让,以及下楼梯的速度。
第二个典型时间:火灾。
火灾需要电脑输入更多的数据,甚至包括某些个体的反常行为如神经错乱和舍己为人。可以通过让学生填写详细文卷的形式,获得每个学生的应激资料,然后对应到电脑中的虚拟生命体;然后我们给现实模型升级,用全息投影仪取代液晶墙壁和地板,这样可以获得火灾发生时最接近真实的行为。肉眼看到的将是每个学生的三维影像在挣扎而不是墙壁上移动的抽象ID。当然,这种实验中可能会有生命体被注销,引起伦理上的不悦。
现在离开空间感受实验室的那个现实模型,进入计算机的完全虚拟世界。
在方案调整阶段,在计算机中建立模型,放置若干虚拟生命体,引发火灾,观察逃生情况(当然要包括火势蔓延和灭火模型),然后调整方案,再次实验。这时候生命体已经增加了新的参数:逃生经验。
虚拟生命体只是具有一部分人工智能,距离真实情况还差的很远,对于它们的特性要不断完善,补充新的参数。如果这群“人”可以可以受到专利保护的话,那么只有一个公司可以对某个待建建筑提供权威的火灾疏散评估,而这只是虚拟生命体超级广阔的应用前景中的沧海一粟……
有条件的学校(至少有独立的建筑系馆)可以开辟一间空间感受实验室。关于形式,我认为最好能够截取两层普通双廊式教学楼的尽端两个教室。这样可以获得一个至少为16米×15米×7米的大空间。这样可以对原有建筑进行简单改造,同时离所有的固定教室都近(独立实验室流线较长,使用不方便,但可容纳更多内容)。
这个实验室将包括:
一个简单的升降台。可以推敲室内空间做高差处理时不同高度上的人的交互性;
各种可以移动的轻质隔墙,配合几个规格的小型隔板可以拼接任意尺寸的小尺度空间。比如感受走廊净宽对通行的影响、各种视线遮挡实验;
常见室内器具模型(包括洁具、灯具),悬挂家具可以通过隔墙上的预留螺栓孔矩阵来进行自由定位。配合上一条可以让学生理解很多图纸能够表达的地方实际是无法使用的;
两个方向的尺寸可以通过螺旋钮调整的各种方体(Box)。不同的座椅高度带来不同的身体感受;
实验室一角提供一个可升降的顶棚,作为一个房间的6个面就已经满足4个了。此时配合轻质隔墙可以感受小空间的面宽、进深、净高三个尺寸的关系;
参数化的楼梯。这个在制作工艺上可能比较复杂,即尽可能多的实现软件中虚拟楼梯的变化能力,如坡度、宽度、踏步尺寸等。一个参数化的螺旋楼梯就更复杂,但学生最容易误解的也是螺旋楼梯;
铅垂方向的投影仪。感受地面铺砖尺寸或是形式变化时,动手制作效率太低,可以用贴图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上;
背景投影仪。用半透明幕布充当另一面墙,在其背面投射环境(也可以是动画),减少手工工作量。如果采用正面投射,使用者或模特靠近幕布时会造成遮挡;
消耗品。有些实验,比如封闭空间的光效,学生可能需要在轻质隔墙上挖洞,还有很多特殊构件的制备。
共享空间(伯特曼空间)。在二层的高度提供一个简单的挑台,同时也方便集体讲解之用(元旦晚会还可以表演《罗密欧与朱丽叶》)。
……
实验室管理员。硕士以上学历,熟练操作各种平面图形软件、三维建模软件和动画后期软件,周末不休息,坐班。
综上,很多问题教师解释半天也无法感动学生的,让他去那里站一站就马上明白了。既然有这么大一个房间,那就顺便放点别的东西。目前认为最重要的是:模型。
比如把系馆建筑做成1:10的模型,到处开剖面,把构造上要掌握的所有节点都展示出来,特别是电梯井,可以配合电动机演示工作原理。还有防火疏散演习,防火分区和自动喷淋是如何控制的(这个可能系馆模型里没有)。
接下来的想法已经不现实了,经过考虑决定不新开文章,在这里一并讲完。是刚才的模型的一种深入,不过如果真的实现,它的造价将不低于整幢建筑的造价。
为了直观感受“流线”以及“疏散”这两个概念,把上文提到的现实建筑模型同计算机的虚拟世界联系起来,在计算机中建立一个同所陈列的模型一样的模型(当然还包括现实模型中为展示剖面部分而缺失的部分),同时建立具有人工智能的虚拟生命体(参见《人工鱼》,涂晓媛,清华大学出版社),该虚拟生命体将具有程序设定的与行为实验有关的应激性和自激性,同时占有一定的三维空间。如累积便意、累积困意、累积饥饿感,容忍的社交距离、求生本能,累积体力衰竭,累积恐惧对判断力的影响等,通过随机的小幅波动来制造相对真实和自然的人群。
第一个典型事件:下课。
假设有8个班同时在系馆上课,计算机将输入250人左右的生命体,下课后的主要事件是去厕所,为了体现流线,我能想到的办法就是把地板和墙壁全部用液晶显示器来做,学生用代号来表示。比如我们看到126号同时显示在墙壁和地板上,这两个座标可以锁定他的空间位置。因为计算机是以生命体的真实三维尺寸来理解的,因此各个ID之间无法叠加,将影响到他们在走廊中的相互避让,以及下楼梯的速度。
第二个典型时间:火灾。
火灾需要电脑输入更多的数据,甚至包括某些个体的反常行为如神经错乱和舍己为人。可以通过让学生填写详细文卷的形式,获得每个学生的应激资料,然后对应到电脑中的虚拟生命体;然后我们给现实模型升级,用全息投影仪取代液晶墙壁和地板,这样可以获得火灾发生时最接近真实的行为。肉眼看到的将是每个学生的三维影像在挣扎而不是墙壁上移动的抽象ID。当然,这种实验中可能会有生命体被注销,引起伦理上的不悦。
现在离开空间感受实验室的那个现实模型,进入计算机的完全虚拟世界。
在方案调整阶段,在计算机中建立模型,放置若干虚拟生命体,引发火灾,观察逃生情况(当然要包括火势蔓延和灭火模型),然后调整方案,再次实验。这时候生命体已经增加了新的参数:逃生经验。
虚拟生命体只是具有一部分人工智能,距离真实情况还差的很远,对于它们的特性要不断完善,补充新的参数。如果这群“人”可以可以受到专利保护的话,那么只有一个公司可以对某个待建建筑提供权威的火灾疏散评估,而这只是虚拟生命体超级广阔的应用前景中的沧海一粟……